2019年7月,上海正式步入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时代。上海的小区里垃圾桶少了许多,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高了许多。这样的变化,得益于小区内设置的智能化垃圾投放点。
居民在规定的时间段内,手持上海市发布的绿色账户卡,在箱体显示屏上选择好要投放的垃圾种类后刷卡,对应的垃圾箱门就会自动打开。投放垃圾后,箱门自动关闭,居民还会获得相应的积分,用以换取设置在垃圾箱旁的礼品柜里的小礼品。而此时,在智联网中心的后台数据大屏幕上,每个投放点收集了多少干垃圾和湿垃圾,什么时间投放的,又是谁投放的,都一目了然。原来,垃圾分类也开始使用大数据,可实时监控小区内的智能垃圾箱的垃圾投放情况。
现在平台信息是对应上海市发布的绿色账户卡,一户一卡,每家每户都有独立的二维码和串码。将来我们准备对每户发放独立的二维码标贴,贴在垃圾袋上,投放时必须扫码才能投放。这样后期监管中,可以有效追溯,对分拣不合格的居民,居委会或者物业可以上门做引导。而智能平台监控垃圾分类还有更多的意义。比如如果家里有老人,连续两天没有下来投放,居委或社工可上门查看老人是否有特殊情况,是否需要帮助。如果某户居民投放量特别大,则可查看房屋是否有群租现象。
大数据帮助政府更好地了解了生活垃圾的分类现状,通过数据分析,就能清晰地判断出垃圾中再生资源的品类和数量。同时,精细的分类也能为下游的回收加工企业带来丰富的利润,过去很多不会被回收的垃圾,现在也创造了新的价值。大数据应用无处不在,数据分析观念培养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