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东城区,居民将垃圾分类后投放到专用的垃圾箱,按垃圾重量“刷脸(扫码)”积分,随后可凭积分兑换米面油等生活用品。首个垃圾分类智能系统在东城区试点取得初步成效,这套结合了人工引导和智能积分的系统,有望解决垃圾分类不彻底的难题。
小区广场上,智能分类垃圾桶格外引人注目,可分6大类回收再生资源的智能垃圾柜一字排开,好奇的小区居民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用手机扫柜子上的二维码,尝试分类放可再回收利用的垃圾。回收柜可分类投放有毒有害、塑料、塑料瓶、金属、纸张和织物共6种不同的垃圾,封闭的投放口有大有小,手机扫码或人脸识别后才会打开。扔进垃圾后,旁边的电子显示屏上还能显示出垃圾的重量等信息,待巡检员巡检设备之后,相应积分将会累积到居民账户中。“每天分类扔垃圾,已经积了一千多分。”一位居民表示。
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新型智能垃圾分类再生资源回收设备打破了传统人工上门回收,通过进驻城市居民社区,以有偿回收方式接收市民投放的旧衣物、金属、废纸等垃圾,提高再生资源利用。该新型设备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打通了线上线下回收行业生态圈,实现对再生资源垃圾前端返积分分类回收、中端统一运输、末端集中处理的全流程管理。
在此过程中,各类垃圾的产生量及去向会实时上传至崇外街道垃圾分类全过程监管平台上。通过垃圾分类全过程监管平台对各类垃圾产生源头的实时称重数据监控,实现对各产生主体垃圾量统计,通过数据分析获得辖区各类垃圾的产生量;通过系统监控各类垃圾的产生量,对垃圾分类效果和垃圾减量效果进行量化精准考核,为财政资金支出和绩效评价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通过对各垃圾产生主体垃圾产生量的统计分析,为制定精准化垃圾减量指标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为实现垃圾处理市场化运作提供保障。
目前,社区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达到95%以上,每月定时开展垃圾分类积分换礼活动,极大调动了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扫手机二维码投放、满载预警、自动温度检测、臭氧杀菌、防水……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东城区首个智能垃圾分类箱,在位于崇文门的新怡家园社区亮相。
在新怡家园社区内,这种带有电子显示屏的智能垃圾箱被分为两部分,贴有绿色标签的投放口主要用于投放厨余垃圾,而贴有灰色标签的投放口则用于投放其他垃圾。旁边还放置了一个略矮的红色的有害垃圾收集箱,分门别类设置了大小长短不一的异形投放口,用于投放化妆品、过期药品、灯管灯泡、电子垃圾、杀虫剂等。
“我们家十几口人在一起吃饭,每天产生的厨余垃圾很多。通过正确的垃圾分类还可以换礼品,真的很实惠。”在新怡家园住了13年的孙桂兰表示,这些年通过街道、社区宣传垃圾分类的理念,大部分邻居都养成了自主垃圾分类的习惯,有了智能垃圾分类箱后,分类投放垃圾就更加方便了。
“使用智能回收机既有利于保护环境,又让分类投递垃圾的人获得环保金,有利于培养市民自觉分类投递垃圾的好习惯。”该小区居民纷纷表示。
北京是全国46个垃圾分类重点城市之一,引进推广智能分类垃圾回收箱,是北京市对智能垃圾分类的创新探索。德澜仕智能垃圾箱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先进科技,实现“物联网+智能回收” 模式。前端返现分类回收刺激居民参与、后端集中处理实现资源循环等科技和商业创新,切实推动垃圾分类。作为垃圾资源化最重要的一环,前端分类非常关键,德澜仕智能垃圾箱通过激发居民对这种创新分类方式的兴趣,形成全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潮。